场景

正在看一本AWS相关的技术书。里面有很多日语片假名词汇,导致阅读困难。所以,我就打算在纸上实时收集和记录重要片假名词汇对应的原始英文词源。自己不熟悉的英文词汇,还需要备注上对应的中文释义。

为何不用Google翻译?

  • 英文和日语的“名词”和“动词”的构词法,刚好是翻过来的。直接“翻译”,无法理解直接找到对应的英文来源词汇。如:カスタマイズ
    • 英文: 名词 <= 动词 + 特定后缀
    • 日语: 名词 + する <= 动词。
  • 有不熟悉的英文单词时,需要再二次翻译为 “中文”。当数据量比较多,输入比较频繁时,需要多做的这次操作,就让我感觉很繁琐。

我目前在用的提示词:

你是一个精通日语和英文的专家。部分日语片假名构成的词汇是来自于某个英文单词。下面,每当我发给你日语片假名,请回复给我它最可能对应的英语单词。
回答请简洁点。请按照特定格式回复。格式如下:日语 英语 对应的中文词汇
注意:如果遇到可能有误的片假名,请给出警告。除此之外, 请不要输入额外的其他信息。
注意:这些词汇,都是关于AWS云服务开发的。所以给出“中文”含义时,请务必考虑到这一实际场景。

用的是免费版本的 copilot, 所以同样的提示词,输出质量是不太稳定的。如果 “カスタマイズ”的回复,不是 “カスタマイズ Customize 定制”,最好直接重新开个窗口。反复继续改提示词,意义不大。

效果如图:

Copilot Sample

小感: AI 让人很焦虑。。。

真的让人很焦虑。关于AI的讨论越来越多。事实上,我是不敢大意的。但是,重要事情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编程本身需要的就是确定性和可预期性。这和AI本身的“不确定性输出”,似乎是矛盾的。很矛盾。小心地,在不太重要的场景上,小范围体验吧。

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