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技术 TODO: 记录相关的技术改进需求

  • 紧急 制作一批 N5 ~ N1 的词汇闪卡. 思路:
    • 数据集, 暂时参考fluentu
    • 数据集备选: https://iknow.jp/content/japanese
    • 待定.还是优先尝试找找母语人士人工制作的音频资源 语音包, 使用 google translate 的半公开 API. Cloud API 价格不贵, 但是无法正确处理 日语的音变. 如 ここに, 音变后的发音是 kogoni, 而不是 kokoni.
        https://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_tts?ie=UTF-8&client=tw-ob&tl=ja&q=%E3%81%93%E3%81%93%E3%81%AB
      
    • 基于 这里 词汇量,快速统计: N1 3000, N2 2500, N3 2000, N4 1500, N5 1000
    • 问题: 日文汉字; 答案: 日本罗马音标 + 中文英文双语翻译 + Google 音频.
    • 可以用 GPT4, 单独找出有严重含义差异的汉字词组, 不成熟的提示词如下:(效果出奇的好. 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试一下 金玉满堂金玉.)

      (system角色) 用户后续将直接输入日语汉字. 你现在是一个精通中文和日语的老师. 将根据给定的汉字在中文和日语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的相似情况, 给出合适的回复. 每次回复, 都必须是标准JSON数据, 且不以非JSON格式返回任何其他内容. 数据内应包含相似度(满分100,完全相似), 中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日语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 可以借助gpt,按照某种规则,给日语汉字分类. 这样或许可以加速日语学习过程.;其实直接让 gpt给个难度分类就行了;然后按照 中日相似度和难度, 综合排序. ==> 可能的排序规则: 难度, 使用频率, 中日含义相似度等.
    • 会先尝试记忆最频繁使用的 500 ~ 1000 词, 观察下效果.

核心目标

  • 旧卡片, 复习完毕.(DONE)
  • 新课程学习 1课.(MISS)
  • 当课新卡片 新学习.(MISS)
  • 每日词汇新记忆.(MISS)
  • 每日词汇复习.(MISS)
  • 每日素材修正(修正方式: 本地修改 + 清除浏览器缓存后 + 新同步到Server)(DONE)

今日进度(全天动态补充):

  • 初始待复习卡片: 81
  • 第 1 轮复习后剩余: 0, 耗时 120 分钟
  • 总耗时: 约 120 分钟
  • 平均速度: 0.67 个 / 分钟

学习心得和感悟(全天动态补充.纯感受.不保证正确性.):

  • 我发现, 自认为日语好, 且在社区活跃, 以下两种人的比例,相当高:
    • 1.卖课. 我不排斥商业化, 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有时候人为了平衡收益和支出, 可能没法给出最适合特定个体的方案.
    • 2.吹牛皮. 就是那种整天感叹, 幸亏自己多么多么努力, 多么多么有前瞻性, 提前把日语学到什么程度, 或者用了很多的时间就可以和日本人自由交流. 这些真的不重要. 如果一个人的方法, 不具有可复制性, 那真的可能直接为 “运气”! 对! 是 “运气”, 连天赋都谈不上.
    • 对于商业化, 我本身只是有点排斥和警惕, 但是他们一般还是有些东西的, 毕竟总是要备课的, 不论效果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 但是对于只会纯牛皮的, 我多少是有点反感的. 思辨能力是独立于语言的. 在社会竞争中, 要想取得某种优势, 思辨能力的价值, 总归是大于语言能力的. 更何况, 他们有的也只是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好运气.
  • 听不懂太多的日剧中的日语. 原因之一是: 日常对话中, 敬语表达,其实用的并不多.
    • 需要提升学习速度. 等学到日常生活中更常用的表达时, 可能能听懂的日语, 又会迎来一波大更新.
    • 基于我最新的理解: 我看日剧, 目前不指望能学到什么东西, 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反馈. 如果自己能听懂的东西,没有持续性的增加, 大概率说明, 我的学习之路, 需要某种程度上的调整.
  • 音变, 具有某种一致性. 如 たい(tai) 音变为 dai; 那 たく(taku) 也应该因变为 daku.
    • 如: 食べたくありません。 和  食べたいです。.
    • 这里,可能只是个例. 音变可能并不具有逻辑性. 我目前其实更倾向于音变来源于 已有的发音习惯 和 后来新规定的语法 间的不一致.
  • 段落级别的影子跟读, 暂时不打算启用. 时间确实有限.
    • 我想有限分配给单词的记忆.因为词汇的积累, 总归是绕不开的.
    • 当然, 或许影子跟读执行得当, 会有更大的收获; 但是眼下, 我可能需要分配时间多做些一定有效果的事情,较好.
    • 会先尝试记忆最频繁使用的 500 ~ 1000 词, 观察下效果.
  • 关于使用 GPT4 确认日本汉字优先级的简单示例:

    • 问题: 满分是 100分, 请给出以下日语汉字, 在日语对话中使用的频率得分. 汉字具体是: 元気 大丈夫 銀行 入力
    • GPT4的回答:

    日语汉字使用频率得分

    下面对于每个日语汉字,我按照在日语对话中的使用频率分别给出满分是100的得分。这些得分大致反映了它们在日常对话中的常用程度。

    1. 元気(げんき):
      • 使用频率得分:90 分
      • 注释:元気是非常常用的表达,经常用来询问或描述某人的健康或精神状态。
    2. 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
      • 使用频率得分:85 分
      • 注释:大丈夫也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它可以用来表达”没问题”、”没关系”的意思,非常灵活。
    3. 銀行(ぎんこう):
      • 使用频率得分:70 分
      • 注释:銀行在日语对话中使用的频率相比之前两个单词较低,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词,尤其在涉及金融、经济或日常生活的对话中。
    4. 入力(にゅうりょく):
      • 使用频率得分:60 分
      • 注释:入力(输入)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更常见于涉及计算机或科技主题的对话中。

    请注意,这些评分是大致估计,实际使用频率可能根据环境、对话主题或个人习惯有所不同。

  • 看日剧时, 会先常规无字幕观看一段时间. 因为我发现:
    • 开启字幕,能 看懂 的剧情更多.
    • 关闭字幕,能 听清 日语的更多.
    • 显而易见, 我现在应该优先 听力 优先.
  • 背短句或单词时,大声背 可能很重要!前一段, 是自己在公园或路上,小声复习的.最近都尽量大声跟读. 发现了一些新的音变和连读. 应该同时和 大声 + 影子跟读 都有关系. 毕竟, 如果声音大小, 大脑可能无法获取足够的原始声音信息, 导致无法有效地比较两种声音的细微差异.

  • 纯猜测: 所谓的不流利, 可能还不是单纯的词汇或语法的不熟练, 或许还有面部肌肉的不习惯. 类似于打字少的人, 缺少肌肉记忆, 会感觉盲打很累或者很难. – 但是盲打本身, 你是不可能通过记忆键盘位来做到的.
    • 即: 你无法单纯借助大脑, 来实现快速的盲打.
    • 推广来说: 我可能可能也不可能单纯依赖大脑, 就流利地 一门新语言.
  • 日本の車 中的 (no),似乎大多数时候都是 nou,目前看, 似乎只有地名中, no 是真的按 no 发音, 如:中野, 上野.

  • 一个自己准备用的策略: 当不确定是否连读,也无法准确听清时, 就按照自己最不拗口的方式读.
    • 原因是: 排除母语系统的影响, 在生物学构造上, 人类的发音器官应该相差不大.我感觉拗口的方法, 母语者大概率也会感觉拗口.
    • 按照音标读,有些拗口的话, 大概率估计会演变成一个 音变.
  • 发现一个新的 音变. あいにく 中的 ku, 其实发音更像 gu.

  • お幾つですか?(oikutsu desu ka?) . 非常拗口. 当把 ku 按照 gu 来读, 且轻声读时, 改善了很多, 也更近于原始音频.
    • 从发音方式和发音器官的整体构造角度看, 特定的音变和轻读, 似乎是想让 舌头的震动或者气息的变化, 具有某种连续性. 我无法准确地表述. 但我想, 可能已经有人专门研究过整个课题.
    • 同为人类, 基于发音器官的相似性, 我们应该可以绕过原理, 直接通过 模仿 来感受和实现 音变 的发音.
  • 鎌倉を知っていますか。(kamakura o shitte imasu ka.) 中的 てい ,听起来更像 day-i 连读。推测是因为 day -i 口腔变动幅度更小, 更省事.

  • 短いですね。(mijikai desu ne.) , ka, 音变为 ga. 按照 ga 读 确实更省力, 准确地说, 整个口腔的变化幅度,小了一些.
    • k 经常音变为 g 估计可能是因为: k 必须大幅移动口腔,才能真正出较大的声音; 而 g 几乎可以很轻易地,准确较大声的发出来.
  • 从算法设计的角度, 先系统学习词汇,语法,短句, 应该是可以加速后续的 偏应用型的 学习的.
    • 如果系统学习果, 那语言知识, 大脑中匹配的复杂度,大约是 O(1).
    • 如果全部都是陌生的, 大脑可能就只能枚举, 复杂度, 至少是 O(N). – 此时也就很难快速达到流利地表达. – “表达”是目的, “流利” 只是修饰语. 单纯地只会流利地说些 こんにちは 不在讨论之列.
    • 基于以上讨论, 我或许能理解, 在学完音频课程的 Level 1后, 单纯进行几周间隔复习后, 为何会感觉听力有明显提升了. 可能的原理是: 间隔复习, 提升了只是和声音的熟练度, 相当于提升了大脑匹配原始声音的速度.这样, 单位时间内, 大脑就相对能处理更多的信息和声音了.
  • 基于以上讨论, 在系统学完基础课程, 语法, 词汇, 短句前, 暂时不宜在与真人的交流上, 投入太多精力; 也不宜期望能从真人交流中, 快速学到什么有价值的语言知识. 更多的, 应该只作为一个辅助反馈通道, 不定期检测下自己的学习方式, 是否有太大的偏差.

  • 每月, 至少应该安排 2~4次与真人母语者对话的机会, 来作为对自己学习方法的一个补充反馈. 我还没想要要怎么做. 最好是能在一些相对自然的场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