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技术 TODO: 记录相关的技术改进需求

  • 支持单个卡片的 revert 功能.
    • 可能的思路: 每次action前,缓存下数据;然后谈个列表,手动选择.
    • revert简化方案,内存中cache一个event,在更改卡片状态时。动态修改 event! event 可以revert 最后一次修改. event 只包含修改前的 card 信息
  • 显示未来5天待复习的卡片.

  • 影子跟读记录需求. 需要支持嵌入音频.可能的思路:
    • 使用 HTML 标签:
      <audio controls><source src="/assets/audio/test.m4a" type="audio/mp4" /></audio>
    
    • m4a 转为 mp3 或其他支持的格式. (jekyll 会忽略 m4a 文件, 无法加载的…)
  • 制作一批 N5 ~ N1 的词汇闪卡. 思路:
    • 数据集, 暂时参考fluentu
    • 语音包, 使用 google translate 的半公开 API. Cloud API 价格不贵, 但是无法正确处理 日语的音变. 如 ここに, 音变后的发音是 kogoni, 而不是 kokoni.
        https://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_tts?ie=UTF-8&client=tw-ob&tl=ja&q=%E3%81%93%E3%81%93%E3%81%AB
      
    • 基于 这里 词汇量,快速统计: N1 3000, N2 2500, N3 2000, N4 1500, N5 1000
  • 既有的短句闪卡后, 加一个按钮, 点击, 进行 google 发音. 因为有一些是机器配音, 发音很奇怪.

核心目标

  • 旧卡片, 复习完毕.(DONE)
  • 新课程学习 1课.(MISS)
  • 当课新卡片 新学习.(MISS)
  • 2月份独立进行的影子跟读试验, 每天15分钟, 开始与结束各自录音对比.(MISS)

今日进度(全天动态补充):

  • 初始待复习卡片: 46
  • 第 1 轮复习后剩余: 14
  • 第 2 轮复习后剩余: 0
  • 总耗时: 约 30 分钟.

学习心得和感悟(全天动态补充.纯感受.不保证正确性.):

  • ここにいますこちらです 的区别是?

    “ここにいます”和”こちらです”都是日语表达方式,基本上代表相似的概念,但是它们的用法和语境有些差异。

    ここにいます翻译为”我在这里”。 这常常用来描述某人的物理位置或存在。例如,如果你在电话中要告诉朋友你目前的位置,你可以说 “ここにいます”。

    例如: 友達:「今どこにいますか?」(你现在在哪里?) 你:「図書館にここにいます。」(我在图书馆这里。)

    こちらです翻译为”这就是”或”这边是”。 这通常用于向别人展示或介绍某人或某物,也可以用于在电子邮件或电话中正式介绍自己。

    例如: 朋友到你办公室来找你,你可以指向自己并说「こちらです」(我就是)。

    或者在电话通话中,自我介绍时: あなた:「こちらは村山です。」(这边是村山。)

    因此,虽然这两个短语都可以用来指示位置或人,但其含义和上下文会有所不同,使它们适合于不同的情境中。

  • あちらに二日いますあそこに二日います, 哪种说法更合适?

    两种表述都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即你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待了两天。然而,使用多少取决于情境和喜好。

    1. あちらに二日います: “あちら”常常被用来指向远离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方向或地方。它是一种礼貌的表示方式,常常在公共的、正式的或不太熟悉的人的环境中使用。

    2. あそこに二日います: “あそこ” 一般指向离说话者稍远的地方。这是一种更日常的说话方式,常在朋友、家人或熟人之间使用。

    所以,选择哪一种方式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以及你和听话者的关系。其中,あそこに二日います 在日常会话中可能更常见,但在更正式或不太熟悉的环境中,あちらに二日います可能更合适。

  • 听了 GPT4 讲解 あちらあそこ. 我自己的感悟是:
    • あちら, 不刻意强调地点. 有点类似于中文中的: 我去 外边 买点东西. 此处的 外边, 是一个很宽泛的代指.不具有特定的指代, 仅仅是用于区别 家里 和 家外.
    • あそこ, 在某种程度上, 强调了地点属性.或者说: 此时, 地点信息, 成了一个相对重要的信息. 如果交流的双方对 あそこ 没有共识, 可能会引起困惑, 进而引出关于 あそこ 的进一步具体指代的讨论. 有些类似于中文中的: 我去 那边 买个水果. 此时, 在语境上, 应是假定双方对 那边 有共识的. 因为不同地方的水果,品质或者口感可能差异很大. 如果对方不确定你的具体指代, 可能会问: 哪边?
    • 简单的脑洞: 有一种很常见的诡异对话. 双方以一种似乎无法理解的方式, 在进行可靠的对话.如: 你知道那个谁谁谁 和 那个谁谁谁, 最后又那个啥啥啥了嘛? * 此处的 *谁谁谁 不是代指, 就是字面意思. 乍一听, 几乎无法理解, 但是双方生活较久的人, 大概率能结合其他背景信息, 推测出你正在谈论的信息, 然后会给出一个可能的进一步讨论….
  • 实时跟读,似乎更准确了. 就像学唱歌一样.
    • 原来是: 听完一个句子, 适当回忆下, 然后跟读.
    • 只有多次复习过的卡片上的句子, 能做到. 初次接触的卡片, 可能连听清都费劲.
  • 可能需要单独制定一个N5~N1词汇的并行记忆计划. 但是因为不太确定效果, 估计会先小成本试运行一段时间.

  • 周六日, 更容易出现 尤里卡时刻, 所以, 现在以及未来, 无脑拒绝任何需要固定周六日上班的公司. 一票否决. 现在少挣的, 当足够多的 尤里卡时刻 叠加后, 必将可以加倍挣回来.

  • 我推测: 我怀疑 google translate 背后的语音合成引擎, 和 Google 商用提供的 Google Cloud Text To Speech , 根本就不是同一个. 差别太大了.
    • google translate 的合成音, 明显更真实, 更自然, 也能准确识别出各种音变.
    • 合成音本身, 我还是能听出来刺耳的 音噪. 我不知道专业术语怎么称呼, 就是那种一听就知道是机器声音的特殊噪音.
    • 目前, 对于不确定发音的词汇, 可以用 fluentu 搜索相关的视频, 来进一步补充甄别.
  • 影子跟读, 或许能解决或减弱 母语 对发音的干扰.待研究. 需要试验下.

  • 影子跟读 或许就是听力练习方法. 因为听力的核心问题, 更多的在于韵调, 节奏.

  • 基于 论文, 尝试影子跟读训练1个月. 每天15分钟. 素材就选过往课程前30秒的对话音频. 基本策略:
    • 初始, 第一遍先影子跟读录音.
    • 练习 15分钟后, 最后一遍影子跟读,并录音.
    • 具体细节, 动态修改. 暂时每天不宜超过 30分钟. 小成本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