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目标

  • 旧卡片, 按时复习.(DONE)
  • 新课程学习 1课.(MISS)
  • 当课新卡片 新学习.(MISS)
  • 每日10分钟听力快速自测(MISS)

今日进度(全天动态补充):

  • 初始待复习卡片: 107
  • 第 1 轮复习后剩余: 54
  • 第 2 轮复习后剩余: 21
  • 第 3 轮复习后剩余: 0

学习心得和感悟(全天动态补充.纯感受.不保证正确性.):

  • 如果: 每个现在日语中, 各种常用对话句子, 是随机均匀分布的…
    • 不应该尝试通过反复听 某一段音频 来提高听力.
    • 某一段音频反复听, 可能 记忆力 会比 听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 应该总是维持在 “听” 的状态. 随时随地听着日语对话.
    • 如果第一遍无法立即 “听清”, 说明是没还真正听懂.
    • 随着积累的句子越来越丰富, 单位时间内, 能听懂的句子, 应该会越来越多. 如果没有, 说明方法可能不适当.
  • 基于上一点, 一个可能的自己测定自己听力水平的方法:
    • 打开一段没听过的标准对话为主的音频.(如: Netflix上的现代日剧)
    • 确定一个测量区间, 如 10分钟.
    • 记录下能听清 和 不能听清的句子, 统计比例.
  • 关闭画面和字幕, 听力似乎明显上升, 或者说听的更清了. 但是尚没有没有证据或现象支持: 如此能提高听力本身.所以:
    • 如无选择, 只能听音频, 优先只听音频.当作白噪音一般的存在.
    • 如有可能, 尽量看视频和字幕, 以持续建立 声音 画面场景 和 文字的对应映射记忆.
    • 暂时仅将盲听, 作为听力自测的手段.
    • 一个可能的反面佐证时: 中文歌唱类节目, 中文综艺节目, 一般也是必须有字幕的. 因为有些歌词或者主持人说的 俚语, 不看字幕, 真的也听不懂, 即使节目本身是自己的母语.
  • 建议等听力自测, 能听清的比例达到 80% 以上, 再专门开始练习 “说” 的能力. 方法未知. 可能有用的策略:
    • 3 ~ 6月份, 投递日本企业. 以练习日语为主. (本身免费, 且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但是会影响每日的心情, 需要慎重)
    • 语言志愿者.(费用低,近乎免费; 但是场景不够真实, 而且对方必然会用简化日语, 对话反馈, 可能没法真实反应自己的对话能力)
    • 居酒屋.(待定. 人员复杂. 社恐, 也不想接触陌生人.)
    • 教会. 如果去的话, 我目前最可能选择 天主教. 但是我非常犹豫.我不确定他们对非信众的态度如何. 当然, 在经历过一些难以用科学解释的巧合后, 我已经很难说自己是无神论者. 但是神也有好多. 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神”不同的分身, 还是真的有很多不同的神明, 又或者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神明的化身.(存在争议. 以日语练习为目的, 接近这个群体, 总让人感觉有些亵渎的意味..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我们是因为 “相信”, 而 “有用”; 还是因为 “有用” 而 “相信”)
  • 昼ご飯: 在重复了多次后, 开头的 hi 音, 没有那么拗口了. 诀窍就是适当读的 “轻” 一点. 最开始只能用 shi 的类似发音, 来模拟这个音节.

  •  用作量词时, 最常听到的音节是 ppon ,而不是 hon. GPT 把它称为 “音便”.
    • 应该不用刻意记忆 音便 的规则. –> 直接记住特定的例句, 会更好.
    • 基于 音变, 常用单词的 基本发音 可能和 日常使用下的发音, 有较大去呗.
    • 基于 音变, 耳朵能听 “清” 到什么程度, 就按照特定发音去读即可. 不用刻意追求, 所以单词的发音, 必须始终统一不变.
    • 音变 , 很特殊的特性. 和汉字多音字, 不一样. 汉字的多音字, 是源于词义的变化; 而 音便 是基于前后音节, 而动态变化… hon_pon
  • じゃあ VS それで:
    • じゃあ: 那么. 前后不需要 没有(或不强调)明显的因果关系. 更多的是想提供另一个选项.
    • それで: 所以. 和前文有一定的逻辑因果关系.
  • 十分お金を持っていますか”(课程例句) VS “お金を十分持っていますか”(仿照其他句子, 自己修改的). 暂时没法真正体味到 细微的差别. 暂时先按照既定的短语顺序来记忆. 或许后续会有新的体会. jubun

  • います VS あります:
    • 在: います
    • 东西 在: あり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