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 minima categories page 模板, 顺便谈谈我为什么想给想给文章分类
增加 分类Page 的方法:
- 需要给不同的分类, 设置一个专门的文章聚合页.注意将 permalink: /algs4 和 site.categories.algs4 中的 algs4 换成你自己定义的 category.
---
layout: page
title: "算法4"
permalink: /algs4
---
<ul class="post-list">
{%- for post in site.categories.algs4 -%}
<li>
{%- assign date_format = site.minima.date_format | default: "%b %-d, %Y" -%}
<span class="post-meta">{{ post.date | date: date_format }}</span>
<h3>
<a class="post-link" href="{{ post.url | relative_url }}">
{{ post.title | escape }}
</a>
</h3>
{%- if site.show_excerpts -%}
{{ post.excerpt }}
{%- endif -%}
</li>
{%- endfor -%}
</ul>
- post顶部, 增加对应的 categories. 可以增加多个, 如:
categories: algs4 jp
为什么想给网站增加不同的分类?
顺其自然地过日子是非常安宁的,不应该背上懒惰的骂名。 – 梭罗
主要是想分类记录下做的一些事, 准确地说是自己的体验吧. 生活是很”枯燥”的, 或者说很普通, 很平凡的. 更真实的生活里, 没有太多的励志鸡汤, 没有太多的惊天地的经验分享.
但是, 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下, 蕴含着某种不平凡. 经常是, 我们不知觉地来到一个地方之后, 蓦然回首, 我们甚至无从查考: 我为什么在这? 我为什么想来这?
我想尽量加一些充满 “灵性”, 充满 “神秘主义” 色彩的注解. 但是, 还没看完的那本关于 机器学习 相关的书, 告诉了我一个可能更加平凡, 更加接近真实的缘由: 高质量的输入 + 学习 + 纠正, 会逐渐影响系统, 会逐渐让系统拥有一些不同的能力.
更直接点的说: 我们在看似平淡的工作和学习种, 看似平凡无奇的经验, 在经过大脑的学习, 经过生活的验证后, 会逐渐让我们变的不一样. 我们甚至无法客观地描述这个过程. 就像 “机器学习”, 过程其实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的. 但是, 结果趋向, 总是相对统一的. 当然, 前提时, “输入” 质量足够高, “训练时间” 足够长.
所以, 我也想记录下自己平淡的生活.
暂定的几个主题: 算法, 日语, 读书
目前, 我初步的打算是:
-
«算法4» 每道题的解答, 我都适当备注下. 以前,这么做意义不大,或者说难度较大. 因为缺乏参考, 缺乏有人来指导. 这就好像: 机器学习 没有设置 “教练问题”, 单纯地输入太多的问题, 系统提升是不会太大, 甚至会劣化. 但是现在有了 GPT4, 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真的认为, GPT4 会改变 理科知识的 学习模式. GPT4 本身, 并不是一个合格的 “教练”, 它需要搭配高质量的 “输入”. 但是 书籍 有一个缺点是: 作者无法实时地和你交流, 给你批改作业. 这就导致, 你不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 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 当然, 现在网上, 一般也会有一些 “题解”, 但是和交互式的 “教练”, 总是不一样的. 交互式的教练, 最大的意义, 不是让你找到正确的答案, 而是帮你梳理自己 思考问题时的局限性或者说漏洞, 帮助自己梳理 思考 的过程本身. 更直接点说: 一个有效的 “教练”, 应该是帮助你思考, 帮助你理清思绪; 而不是简单地 给一个答案. “抽象” 问题, 思考的过程的价值, 要远大于 “结果”. 但是 “结果不对” 容易让自己的大脑逐渐偏离,产生认知偏差. 所以, 能基于自己的思路, 分析出和 “答案” 本身真正差距的”教练”, 才是一个 “好教练”.
-
分享一些自己日常日语学习种的感受. 感受, 有对有错. 不足的地方, 建议读者自行查证. 但是即使自己经验尚浅, 还是想分享下自己每日的学习或者说成长心得. 虽然 “输入” 的稳步增加, 现在看日语, 已经逐渐有了 “点” 和 “点” 自动练成 “线”, 连成 “网” 的感觉. 每天通勤路上看到的各种日式标语,提示,广告, 也逐渐能看懂的更多了 – 有一种世界似乎逐渐变清晰的感觉. 在看日剧时, 偶尔注意力不在屏幕上, 发现自己无意种能听懂的日语也越来越多了.
-
可能还会分享自己读的杂书. 说实话, 最近读的杂书不多. 但是开卷有益. 其实我是知道的. 技术专门书籍, 可能会让自己在现有的路上, 走的更快更稳; 但是各种 “杂书” 所引起的 思维和认知碰撞, 可能会让自己的未来发生自己本不敢预期的大变化. 就像现在: 我为什么在日本? 一个来自小乡村的娃, 一个一心想在北京扎根的娃, 若干年后, 在自己职业的巅峰期, 竟然决绝地离开北京,来到了东京. 真的只是 “冲动” 吗? 背后的权衡,取舍, 又有几人能说… 无论如何, 我现在真的相信 “认知” 或者说 “视野” 真的给一个人带来相当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