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 mac的日式键盘, hash 符号是 option + 3

最前在日本的电脑中古店,淘了一个2020 款的 macbook pro. 配置大致和我2年前的主力工作机相当.

我主要看重: 内存,必须16G;硬盘,512G. 其他的,因为当时用的较多,对这个系列的机器有信心.

价格大约8w日元. 买来,更新系统到最新. 暂时一切顺利. 比预期中要好得多.

不过,日式键盘,手的记忆点,有点不适应.真的不适应,特别是输入特殊符号时.比如 markdown 文档必须的 “#” 符号,今天就找了好久.

mac的日式键盘, hash 符号是 “option + 3”. “shift + 3”, 特定输入法下,总是打不出 hash 符号的.

基于 单词 的间隔复习,破坏了知识的结构性.

  • 简单描述下问题: 初期记忆单词, 可能会很快. 但是,当真正用到时,发现总是 缺点东西. 比如: 特定场景下, 要全面的描述方位, 而我可能只熟练记住了 “南” 和 “东”, 就导致既有的记忆, 可以被利用的场景大大减少.

  • 更进一步: 没法针对特定场景, 快速针对性的强化复习.这其实是一个先有因,还是先有果的问题. 也就是说,初始整理时,就应该基于可能的场景,针对性的梳理和整理.

  • 真实使用时,影响大脑的知识调用速度. 这么描述有点抽象. 但是客观实际确实是: 对于语言的应用, 总是基于一个又一个的场景. 不同场景下,使用的词汇和语法表达, 是有某种关联性的. 比如: 学会 一个 ”问候“ 和 一个 ”再见“ 大表达, 肯定要比掌握 N 种 ”问候“ 的表达,更有意义. 前者,影响了 自我表达的 ”完整度”, 而后者, 只会影响可能不会被察觉的 “礼仪” 问题.

  • 顺便说下, 作为一个 Python 极简哲学的拥护者, 我是不太喜欢日语中 1 个表达, N 种方式的的设计哲学的. 以“行为”来辨识人,才是我的识人准则. 一个喜欢迟到的人, 每次的表达再怎么有礼貌,再怎么谦卑, 也不会让人有好的观感. 我不确定. 如果是汉语,整天拽敬语, 会让人感觉这个人很 “装”, 一点也不 real. 对于日本人而言,天天各种高级敬语挂嘴边的人,会不会其实也让周围人很反感呢? 有趣的问题.我有机会要抓几个日本人咨询下.

可能的解决方式: 以 组 为单位,进行学习,复习,确定整体的复习时间.

灵感主要来自于最近在看的日语学习书籍 「元気」. 虽然并没有记忆书上太多的单词,但是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 可能原因,或许和书中对词汇和语法的合理组织有关.

基于此, 我打算优先把两册书大约 1000 个日语词汇,优先记一下.

然后, 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如何复习?

  • 首先, 不复习,是肯定不可以的. 最开始背的词汇,后续真的忘掉了…很尴尬…

  • 基于词汇为单位复习. 其实不可行. 除非我把 词汇先录入某个支持该功能的软件中. 但是书籍配套的 APP 种, 有词汇卡片,有配图, 还有句子, 音频等. 不好好利用,有点可惜了.

  • 那就以一个 Lesson 为单位,整体复习. 确实,现在这样, 会更好点. 唯一需要额外做的, 就是我需要额外记录和估算下次复习的时间.

衍生问题: 组级别的复习间隔, 如何确认?

首先,如何 “分组” 的话题, 暂时不多做讨论.因为 genki 书籍的组,是以 lesson 为单位划分好的. 后续, 我可能会按照特定的有意义的内容来分组.比如, 电视剧,就以 “集” 为单位,来整理词汇和语法.渐进式的进行. 此处有讨论的空间. 因为边看电视剧边记录,会影响观看体验. 以后再说吧.

至于 genki 的词汇本身. 我大致会以该组复习时的整体错误率为标准,来确定某个复习间隔. 即: 这会是一个动态的复习间隔. 比如: 昨天新记忆的 lesson 15, 今天复习时,发现错误率是 30%, 那我可能会安排明天就再复习下. 至于具体的标准,待定. 我暂时只有一个大致的思路.具体标准,需要实践下.

另外,就是 “主动复习”, 还是 “被动等待复习间隔” 的到来.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我不是某个特定记忆法的 “老学究”. 我认为,需要动态安排, 或者说, 我相信自己的 “感觉”. 比如: 同样是 30% 的遗忘率, 如果这个动容对你非常重要, 第二天就复习, 未尝不可; 如果是比较生僻的,暂时不急用的东西, 一周后,再看,又有何不可呢.

我不太喜欢既存的间隔复习软件.它们的设计,有些僵化.没有充分考虑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每一天,总是有更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 每一周, 事情的重要性,有可能会动态变化.

但是, 靠手动记录, 似乎总会有些问题.因为, 理论上, 你是没法手动管理太多的数据的. 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悖论. 如果生活中需要新学的东西太多, 可能更应该冷静下来, 认真想一下,如何取舍; 而不是努力地去陷入各种琐碎中. 即使时间允许, 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同时接触太多的 “新”, 可能会导致真正迫切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